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中国制造业“上云”难:数据安全困局待破
中国制造业“上云”难:数据安全困局待破

来源:中铁网

作者:中铁工程装备集团

点击量:8971

发布时间:2017-09-08

【  特大  】

  

344633313685295734.jpg

《中国制造业:景气2017》系列报道之企业走访

一家制造企业的强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家公司工艺技术和制造流程的积累,当这种积累体现在工业软件上的时候,就成为这家公司无可替代的核心财富,无论技术人员怎样更替,都能持续制造出优质的产品。

作为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工具之一,工业云和物联网的搭建在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工业软件也成为了传统制造企业和新兴互联网企业逐鹿的战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密集走访了位于北京的数家从事工业云和物联网搭建的企业,从曾长期服务军工核电的索为技术,到脱胎于中国机械制造标杆三一重工的树根互联,每家企业对于这一新兴行业都有自己的思考。

正如树根互联副总裁黄路川所说,与大众互联网的“屌丝经济”完全不同,工业互联网走的完全是高价值路线。同时,作为中国公司与境外公司基本同时开始发力的工业软件领域,将助力中国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

“一家制造企业的强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家公司工艺技术和制造流程的积累,当这种积累体现在工业软件上的时候,就成为这家公司无可替代的核心财富,无论技术人员怎样更替,都能持续制造出优质的产品。”索为系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义章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同样看到全球已经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公司,还有来自海外的工业巨头——西门子和GE。不满足于只做一家制造企业的他们,今年来频繁在软件领域出手,打造自己的工业平台——Mindsphere和Predix。

2016年以来,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会同有关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支持相关主体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国产工业优秀软件的对接会,以更好地发挥软件产业对制造强国建设的支撑作用。

不过,作为刚刚起步的国产工业软件业,在未来漫长的竞争道路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工业仿真系统

在走访过程中,无论何种背景的公司都向记者坦承,工艺和流程数据的积累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李义章告诉记者,在这方面国外不乏行业巨头树立了标杆,例如波音公司在客机研制过程中使用了7000多种软件,依靠软件将设计方法和设计知识存储下来,“即便工程师走了,飞机一样可以造出来。”

作为离散类工业品类最为齐全的国家之一,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大量的技术智力资产,如何将这类资产有效转化为技术资产,则是国内目前亟待提高的领域。

从整个离散制造业的流程上来说,工业设计和具体生产涉及诸多公司内部的商业机密数据,上云的可行性不高,然而从工业仿真领域来说,绕开了企业数据安全的话题,更容易成为实现智能制造的抓手。

云道智造总经理屈凯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所谓仿真,即是虚拟试验。但凡需要试验的地方,就需要仿真。“仿真技术在几乎全部制造业中都有应用。目前我们的典型客户包括电力、军工、汽车、医疗、化工、机械、电子等多个领域的近百家客户。”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仿真行业实现逐渐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2014-2016年,我国计算机仿真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截至2016年,我国计算机仿真行业市场规模约为990亿元,同比增长15.93%。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制造2025》将仿真技术列为需大力推动并实现突破的重要技术。

结合了互联网的分享和众创概念,云道智造研发的IBE仿真安卓平台被国际仿真协会认证为“第三代仿真软件系统”,实现仿真APP自由的上传、下载、交易和分享,从而提高了仿真系统“大众化”的可能性。

效率明显提升

实现工业互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为制造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部分走在前列的工业制造企业,这样的提升已经成为现实。

“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线改造,已经为我们工厂提升了20%的效率,后续我们还会将这样的升级在内部和外部进行推广。”GE天津的一家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

GE中国总裁段小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全球工业正在向下一代迈进,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改造对其非常重要,“即便是1%到2%的效率提升,在如此大的基数下都会有重大效应,更何况数字化改造的贡献将会更大。”她说。

于是,从很早以前GE便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并在内部推行智能化工厂,成效明显。显然,GE也并不满足于只在内部推广,近期频频为其工业物联网平台Predix造势。

中国的大型制造公司在意识到智能制造时代来临后,也开始纷纷发力工业互联,脱胎于三一重工互联网项目的树根互联成立于2016年,打造了中国第一个公有工业互联网平台——根云。

黄路川告诉记者,目前,接入树根互联网的工业设备已经超过30万台,服务30多家客户,覆盖农业机械、特种车辆、发电机组、数控机床、物流装备、医疗器械、新能源装备、纺织机械、建筑装备、3D打印等20多个行业。

接入平台的设备将会享受到根云的全方位服务,首先是基于海量设备数据进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设备运行监测、能耗管理、故        障维护等多种服务,全国工业装备故障率哪怕只降低1%,也能带来千亿级别收益。

  其次,通过设备使用效率监测,提供设备共享平台。黄路川介绍,目前全国工业装备的开工率一般低于 40%,树根互联可以提供类似 “ 滴滴找设备”的设备共享服务,对接设备需求方与提供方,提高客户资产利用率。

  而从全社会维度来看,相比私有云,公有云才是最佳的客户解决方案,“所以我们会跟许多公司进行跨行业的合作。未来也将会投入数十亿元,用于技术实力的提升。”黄路川表示。

  工业上云之难

  在走访过程中,几乎所有从事工业云和物联网技术研发的公司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工业企业上云积极性不高,市场推广存在难度。 

  "目前我们在推广中遇到的客户,没有一家是全部上云的,大多数客户上云集中在供应链一端。”太极计算机智能制造事业部总经理赵金元告诉记者。

  作为国内老牌的国资软件技术企业,太极计算机服务了大量的国有工业企业和政府客户,而在他看来,目前这些工业企业超大的担心就在于如何保证技术数据的安全。

  以化工为例,这类流程型工业的生产波动较小,其核心就是产品的配方数据,这样的数据一旦泄露,任何人拿去都可以进行复制,购买合适的原材料和生产线之后就可以投产。

  技术和配方的研发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成本,一旦泄露会对企业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失,所以绝大多数公司对此非常谨慎。据记者了解,某大型集团即便是内部云,也不会将数据完全上传。

  “鼓励工业企业上云,同样需要制度层面的建设,工业云数据盗窃、丢失需要一个详尽的追溯制度,并且也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提升这些针对数据的违法行为的成本,为企业提供保证。”赵金元说。

  同时,在工业软件创业如火如荼的当下,有大量企业打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旗号进入市场,诸多所谓的“工业上云”开始出现,市场充斥着大量工业软件企业,还未到大浪淘沙的阶段。

  “单纯利用公有云进行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这样还好,还有企业在某些网站注册一个账号就叫上云了,这些所谓‘上云’无法实现机器互联,距离智能制造更是十万八千里。”树根互联总经理贺东东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