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河南商报:黎巴嫩的“南水北调”工程,被河南“兄弟俩”打通了
河南商报:黎巴嫩的“南水北调”工程,被河南“兄弟俩”打通了

来源:中铁网

作者:中铁工程装备集团

点击量:52948

发布时间:2017-05-16

【  特大  】

  

在黎巴嫩街头,听到陌生人熟悉的中文问候,施云龙从惊讶到自豪。 作为黎巴嫩贝鲁特引水工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回到国内的他,讲起了黎巴嫩往事和让他骄傲的中国品牌、河南制造。 【讲述】他和两个“小家伙”,出国挑起工程大梁 去年5月,施云龙被派驻黎巴嫩。他是中铁装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也是硬岩掘进机“中铁237号”的“监护人”。 提起“中铁237号”,他一脸的骄傲。他介绍,和修地铁的盾构机不同,“中铁237号”对付的是大山里的坚硬岩石。直径3.5米的它,是咱们河南制造的,世界上超小断面的硬岩掘进机。 之所以要“浓缩”成小身材,是应买家——意大利公司的要求“量身定制”的。小身材却要有大能量,产品设计制造都没少费工夫。 漂洋过海两个多月,“中铁237号”抵达黎巴嫩。它此行担负着为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打通供水“通道”的重任。 在该国地中海沿岸的贝鲁特,当地居民用水大多是桶装水。为了解决饮水问题,黎巴嫩决定从贝鲁特南部31公里的一个山区水库建设引水工程。 其中,引水工程的22公里需要穿山打洞。“中铁237号”和“孪生兄弟”“中铁238号”就这样,挑起了这项工程的大梁。 【回忆】烧自来水泡龙井,喝了一口大家“喷”了 到黎巴嫩的第三天,施云龙意外品尝了当地水的滋味,倍感责任重大。 那是一个周末,施云龙和同事们在酒店休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良辰美景够惬意。赏地中海美景,勾起了他们品茶的兴致。 打开厨房水龙头,接水、烧开,冲泡了专门从国内带来的龙井茶,一口入喉,大家都喷了出来。 “那味儿,是苦的。”施云龙这才明白,到黎巴嫩这几天,为什么在工地上喝的都是瓶装纯净水,每天下班前,合作伙伴也总要塞给他们几瓶水。 原来,当地酒店的自来水都不能饮用。厨房水龙头的水,仅限于洗菜、刷锅,浴室水龙头出来的水更是咸的。 这些日常用水都来自地下深井。要想做饭、泡茶,当地人都会买国内油桶那么大的大桶纯净水。 【生活】生活用水都靠送,每人洗澡不能超过5分钟 之后,搬进租住的公寓,他们更是没少遭遇“水困”。 地中海风情的小洋楼里,房顶和屋内都有大水桶。这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水窖”。 就连洗洗涮涮的生活用水,都要靠送水工送来,储存在这里。 夏天,施云龙和同事们每晚回去洗澡,三天不到,存的水就用完了。 “最惨的一次,水断了两天。”他说,送水工只会当地语言,听不懂英语,所以每次买水都要请当地配备的司机当翻译。而恰逢那次司机联系不上。 讽刺的是,断水期间,他们在路上遇到送水工,比画半天对方都听不懂。就这样,和“补给”擦肩而过。 遭遇了那次打击之后,大家定下了个规矩,每人冲澡不得超过5分钟。酣畅淋漓冲个澡,成了“奢侈品”。 【成果】隧道被打通了,“中国品牌”展示了实力 黎巴嫩当地时间今年5月5日中午12时,伴随着工程现场的欢呼声,黎巴嫩贝鲁特引水工程3号隧洞最后一片岩块轰然落地。 “中铁237号”成功完成隧道洞穿的阶段性任务。 中国品牌、河南制造再一次展示了自己的实力。 “这是欧洲企业首次使用中铁装备的机械。”施云龙说,在工程开始之初,就连合作方的中方雇员都对这次使用“中国制造”感到心里没谱。 在国际市场上,盾构机行业的巨头大多是德国和美国企业。 “他们过去以为中国制造是性价比高的代名词。” 而这次,首战告捷的“中铁237号”闯出了名堂。 施云龙听说,这次合作的意大利公司已经在和中铁装备集团的德国分公司洽谈,打算多订购几台盾构机用在本国的工程中。 “过硬的产品质量,专业的服务,让他们接受、认可了我们。” 施云龙笑着说。 预计到2019年,整个引水隧洞项目可投入使用,将基本解决贝鲁特用水问题,总计约160万人口将从中受益,告别桶装水时代。 【感受】在黎巴嫩的山区,也能听到当地人说中文 施云龙所在的山区离黎巴嫩首都还有一个小时车程。可即便是这样偏僻的乡镇,也常能听到当地人嘴里蹦出简单的中文。 “China?”常有人这样问他们。随之而来的是“你好”等磕磕巴巴的中文。“日用百货、家电等,这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他说。 在首都贝鲁特,施云龙碰到过好几位到过中国的当地人。“刚开始听到他们会说‘你好’很惊讶,后来感觉自豪,中国强大了,这种感觉不错。”他说。 从街边玩耍的孩子,到路边偶遇的行人,施云龙常能在异国他乡听到“你好”、“再见”、“欢迎”…… 工程上的一些当地员工,在网上跟着视频学中文,希望有机会到中国看看。“中文已经成了当地热门的外语,形成了学习的风潮。”他说。 一位黎巴嫩孔子学院的老师告诉他,中文在当地是时髦的“外语”,一些孩子会专门和中国人对话,提高语言水平。 还有当地人告诉他,很多当地公司看中了中国的商机,都想和中国人做生意,所以中文才会这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