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中铁动态   >   全国政协委员李长进:加大“瘦身健体”力度 实现央企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李长进:加大“瘦身健体”力度 实现央企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点击量:7353

发布时间:2019-03-14

【  特大  】

  

“随着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建筑央企面临着法人户数边‘压减’边增长的新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长进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直接提出了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长进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强身健体,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李长进表示,开展“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简称“压减工作”)是中央企业瘦身健体、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当前,企业一方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认真开展“压减”工作,缩短管理链条;一方面受市场制约,不得不新设大量子企业,子企业数量多、管理链条长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央企边“减压”边增长有多种成因


        2016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34次常务会议,部署推动中央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以促改革调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要求用三年时间压减20%左右法人户数、将企业管理层级控制在4级以内。


        两年多来,包括中国中铁在内的各中央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和要求,大力推进“压减”工作。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央企业累计减少法人12829户,减少比例24.6%,提前完成了法人户数减少20%的目标,有力推动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全球超大的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中国中铁共压减法人企业292户,占法人总户数的27%,超额完成‘压减’任务,获得国资委‘压减’考核最高得分。”李长进表示。


        尽管央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存在边“压减”边增长的现象,尤其是在建筑央企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李长进分析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地方考虑政绩设限。尽管国务院、住建部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建筑企业在跨省承揽业务时,地方政府不得直接或变相要求外地企业在本地区注册设立独立子公司或分公司,但是这些要求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当地GDP和税收,或明文规定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要求企业在当地设立公司,否则不允许投标或者中标。近三年,中国中铁为了市场开拓需要或响应当地政府要求,在压减存量的同时,又新设了属地化子分公司51户。


        第二,建筑市场模式的转变。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创新推广BT、BOT、EPC、PPP等模式,均需要成立项目公司。截至2018年底,中国中铁投资PPP项目共175个;BOT项目41个,近三年新增法人项目公司100户。


        第三,服务国家战略的因素。央企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际化经营。近三年,中国中铁新设境外子分公司、代办处70余户。



建议推进“压减”工作向纵深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央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战略决策,进一步推进“压减”工作向纵深发展,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李长进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优化企业“压减”外部环境。中央政府要督促各地方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要求,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打破行政性垄断,清理废除妨碍构建统一开放建筑市场体系的规定和做法,取缔地方政府设置的不合理准入条件,营造公平竞争的建筑市场环境,促进企业自由流动,减轻企业负担。


        其次,优化调整财政和税收政策。明确建筑企业承包工程项目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统一在项目所在地缴纳。


        再者,优化调整地方的考核政策。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优化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政策,减少GDP考核权重,从源头上降低各地方政府要求外地建筑企业在本地设立子分公司的迫切性。


        最后,优化企业“压减”的审批程序。精减公司注销的工商、财政、税务、统计等审批环节,提高“压减”工作审批效率,为企业“压减”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企业也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不移聚集主业,加大内部重组、处僵治困力度,及时清理“空壳企业”、落后过剩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