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变化其实蕴含在不变之中
变化其实蕴含在不变之中

来源:中铁网

作者:中铁工程装备集团

点击量:7630

发布时间:2012-07-31

【  特大  】

   盾构是一个如此让人感觉困顿的领域,以至于它似乎总是被迷雾所笼罩,很难让人看清其全部边界。尽管,时常能听到行业内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变故,但所有的举动都不足以改变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国内自主技术的幼稚、核心制造能力的缺失与产能提前过剩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反差。 罗宾斯走了!据业内人士介绍,这家北美知名的盾构制造商近期撤离了中国大陆市场,尽管,身后留下了一些 杂物 尚待处置。也许有人认为,这或许是意味着自主品牌的一次胜利。其实,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以不同价值观为背景的企业,对市场价值的认知标准是完全不同的,规范的企业在不规范的市场中,产生水土不服并不难理解,就像国外公司总是趋向于回避价格竞争,而国内企业却更习惯以此取得市场制胜一样。 另据介绍,海瑞克目前正在尝试降低盾构的系统配置,以应付市场对盾构装备价格日益提高的敏感度。不过,这看上去有点像偷工减料的举动,使那些经过 减肥 的产品,在施工中的表现令人大为失望。很难想象,即使像做事严谨的德资企业,在竞争变得日益严酷的市场环境中,也会发生如此令人难解的技术变形。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此举其实是海瑞克的一种经营策略,意在通过减少或降低盾构的系统配置,以降低成本,进而靠相对低的产品价格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如此,当然会减少海瑞克盾构整机的利润水平,但通过采购更大基数的德国垄断性关键零部件,其利润损失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以弥补。 如今,日系盾构产品设计紧凑、结构轻巧的特点,已不再被简单地视为一种离经叛道,而这种相对低成本的产品设计理念,在眼下产品性价比越来越被看重的时期,正逐渐显示出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由于国内自主品牌更多受到德系产品设计集成理念的影响,加之日系企业在盾构的电控系统方面对国内企业实行产品及技术封锁,使国内自主品牌在 轻巧 产品的发展方面,只能是望洋兴叹。 总之,盾构行业在市场需求不足的重压下,变调和杂音的出现已为平常之事。 今年以来,国内围绕基建的投资力度明显减弱,仅以铁路建设为例,据统计,上半年的投资规模同比下降了40%。而在当前工程业主资金普遍紧缺的环境下,盾构行业围绕市场及装备制造方面的调整已有一种常态化倾向,性价比甚至无条件的低价位,才是赢得订单的条件之一,至于所需要的其他条件,或许就是盾构领域中那些不变的部分 渠道优势了。 作为高端装备典型代表的盾构,目前在技术与制造方面日趋成熟,当然这是建立在全球制造资源基础上的概念。有人说,目前,只要有钱,谁都可以造盾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也是中国目前盾构生产商多到扭曲程度的原因。而任何看上去孱弱不堪的盾构企业后面,都有牢固的根系脉络,足以使其在市场上讨到生活。不过,当这个市场由过度竞争而不断走向利润荒漠化的时候,当那些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公司不断转身离开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盾构行业还能留下些什么呢?也许,这并不重要,也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结果。毕竟,盾构行业直到今天都没给人留下真正做产业的诉求与顶层设计,即使是像沙盘推演的形式过程也看不到。也许,我们的产业形成过程一向如此,靠投资推动的外延式扩张,有量无质的产能堆积,而不必去关心是否留下了难以治愈的 技术空心化 的后患。但如果这种产业模式也成为一种可持续,那无疑是一场梦魇。 多功能的需求载体 国内盾构行业的拥挤不堪,资金对其的向往趋之若鹜,更多是由盾构装备内在的一些属性所决定的。其一,尽管是典型的高端装备概念,但在全球范围内,盾构制造技术已日趋成熟,并且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可操作的市场氛围。其二,由于盾构价格昂贵,使其具有良好的数字统计价值。其三,由于使用部门的泾渭分明,可以主观的对盾构在一种封闭状态下进行统筹安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渠道垄断优先在产业发展中所体现出的关键作用。 正因如此,各种力量的集结和聚合,使盾构领域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利益的博弈场,垄断、权力寻租、交易、吸引外资、GDP与政绩 等等,多种诉求交织在一起,唯独看不到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的些许脉络。 据了解,在那些城市轨道交通新开工的地方,由外方主导的组建合资合作公司从事盾构组装的事项又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了,尽管,市场形势已是大不如前,但较之城市化发展已趋于完善的欧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哪里还有比中国更具诱惑力、也更现实的规模市场呢?而且,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能吸引到著名的跨国公司入驻,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而言,应算 你来得正是时候 吧。 当然,在特定的环境下,任何能够达成的交易,都不应被无端诟病,只要那是建立在现有制度允许范围之内的。这就是哲学意义上的 存在即合理 吧。 事实上,何止是地方政府和跨国公司热衷于此,在前段市场亢奋的时期,除了目前已经进入的强势企业之外,其他一些大体量企业,如中船集团、中煤集团、中国南车集团等都曾寻求进入盾构装备制造领域,有的则是在基本完成了生产布局后,因受到复杂的市场因素影响而选择了主动撤出而已。那么,这些举动又意味着什么呢?恐怕同样是与做强自主产业无关。 全球采购的固化作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不擅于充分利用那些可以被利用的外部先进技术资源,用以发展和做强自主产业,无疑是不聪明的。而过度依赖外部技术资源,进而失去了对核心技术资源的追求动力与意愿,甚至甘愿长期成为国外企业的代工者,那么生产盾构装备与生产来料加工的耐克运动鞋,其实质是一样的。很不幸,国内盾构行业的发展现状大致如此,即在全球采购的支撑下,实现对盾构产品的组装集成,这使得大多数企业生存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或许,会有一些自主品牌的盾构生产企业,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对行业的定位与评价,但在目前的条件下,这些企业能做的也的确不会太多。在记者看来,技术的内生性是需要长期而稳定的制度机制来培育和推动的,其中包含着以追求效率为重要诉求的创新举措以及过程中的必要调整。而这一内容之于现实而言,还属一片空白。 应该说,导致这样一种产业结果,其中有着内在的必然性。毕竟,当下国内的产业生态环境或许只适合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在开放的和竞争性的产品领域更是如此,而无论所涉及的产品是否被打上高端的标签。这也是那些试图在高技术领域谋求发展的企业,会将更多精力放在海外收购上的重要原因。毕竟,产业对用钱就可以办到的事,一向是擅长的。 事实上,目前在国内投入使用的盾构装备,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进口和国产化的概念。无论德国海瑞克、日本石川岛,还是国内自主品牌,应用于中国的盾构产品几乎无例外地在国内生产组装。只是那些看上去比重不大的,诸如主轴承、减速器、液压泵和液压马达以及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基本上是依靠进口满足。而且,这几乎是在行业内被固化了的产品制造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利润荒漠化并不是对所有企业都成立。 失效的产品攻关计划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为7062.6亿元,投入强度(与GDP之比)为1.76%,尽管,没有达到 十一五 规划中到2010年达到GDP的2%的目标,但高于上年的1.70%。相信,在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观背景下,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对科研的投入力度。来自科技部的消息称,到2015年,国内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将达到2.2%。 鉴于盾构装备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国内相关产业技术薄弱的状况,盾构装备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其他各级科技专项发展的范围之内。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盾构装备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产业的技术能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不仅是在终端产品的设计集成能力方面,以刀具为代表的零部件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不过,在看到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承认,一些重大专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投入过于分散,实施办法老套僵化,具体的研发项目与市场的对接缺乏配套政策或者政策落实不到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发投入的效率低下。 任何装备类产品的设计研发都应从原材料起始,这是一个基本常识。而围绕盾构装备的研发工作,则是在缺乏基础研究支撑下的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设计集成、主轴承、减速机、液压件等目前国内盾构产业中的薄弱环节,分别由不同的企业承担科技攻关任务。不过,在研发过程中,不同企业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协作;企业与用户之间也缺乏主动的交流与互动。到头来,攻关项目鉴定通过,研发经费拨付到位,各方皆大欢喜。但事实上,许多成果并不能在市场上得到用户的认可和采用,最终只是被束之高阁。 其实,对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如 撒胡椒面 等现象,长期以来就不断遭到外界的质疑,但结果总是以 操盘手 们的置若罔闻而收场,在行动上依然顾我。应该说,目前围绕产业领域的科技研发工作,有着与在整个社会中盛行的急功近利如出一辙的短期行为倾向。那么,如果在科技研发过程中,不能形成一种不断创新的制度建设的话,加大投入只能造成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更大浪费。难怪有评论认为,在国内的研发投入中,有60%是属于无效的。不过,在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这种无效的投入仍会继续。而对于自主品牌的盾构企业而言,那起码对企业的流动性和数字统计方面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