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编辑:张楷欣
点击量:56141
发布时间:2020-03-03
【 特大 大 中 】
中新社北京3月3日电 (记者 张蔚然)“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作上述表示。
谈到“国之重器”,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蛟龙”号载人作业深潜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复兴号”动车组等“国家名片”,它们大多涉及装备制造等核心领域。而在习近平眼中,除了“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近年来他还曾公开谈及一些工程类“国之重器”,比如三峡工程、港珠澳大桥等。
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习近平一直高度关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最新讲话中,他为“国之重器”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全新的指向,点名“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这一表述和释放的信号值得重点关注。
“打造新的‘国之重器’,既针对当前疫情防控,亦有超越疫情本身的更长远、更深层次考虑;既代表对科技经济发展长远规律的科学判断,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未来,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需要产生类似‘两弹一星’这样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国科技部生物中心原主任、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王宏广向中新社记者表示。
——立足当下,打造新的“国之重器”凸显现实必要性。
此次疫情让人们发现,微小的病毒不仅危害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定,甚至可以使经济活动短暂停摆。王宏广认为,相较病毒展现的巨大破坏力,中国过去在传染病检测试剂、疫苗研发等方面的投入无疑是不够的。从这个角度讲,打造“国之重器”的部署不仅关乎科技创新,更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甚至综合国力构建。
习近平在此次考察期间指出,“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领域科研力量布局,整合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国家重点科研体系”。
“这些措施和手段旨在推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发展,是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的切实体现,亦是在为打造‘国之重器’夯实基础。只有基础牢固,科技成果才会更有分量、更具含金量,更经得起临床等一线的考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
——从更广范围看,打造新的“国之重器”有利于更从容应对各类风险。
目前,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新技术导致的风险正在上升,涉及公共卫生安全、农业生物安全,生物资源与环境安全、防御生物恐怖等多个方面。具体风险点不仅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也包括动植物疫病、食源性疾病、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挑战。此外,一些具有潜在风险的事件如生物技术误用滥用等,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破坏。
“以生物武器为例,随着生物技术越来越普及,恐怖分子掌握现代技术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可能会合成人类尚不掌握的危险武器,考虑到关于禁止生物武器的国际互查机制尚未建立,该领域风险极大,迫切需要加大科技投入,防范或应对可能的威胁。”王宏广说。
——从全球层面看,打造新的“国之重器”有利于推动国际合作向高水平迈进。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多个国家出现,中国正同有关国家特别是疫情高发国家加强在溯源、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认为,随着疫情国际应对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进一步上升,中国与各方开展的科研合作已超越具体国别和地区,更多从全人类生命安全的角度着眼,这体现了中国的世界眼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相通的。“随着取得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中国将加大与各国携手应对公共卫生安全挑战的力度。”
除了疫情防控,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国际生物安全合作的一大重点。今年,中国将作为东道国在云南昆明主办《生物多样性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
王宏广说,此次大会为中方扩大与国际社会合作带来新契机,比如促进包括病原菌诊断在内的合作,而加大相关科研投入无疑将加速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