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成员企业动态   >  “登攀群像”之邓景川:十年
“登攀群像”之邓景川:十年

来源: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盾构再制造公司

点击量:5523

发布时间:2019-05-06

【  特大  】

  

邓景川,2007年年仅18岁的他加入中铁装备集团前身中铁隧道装备制造公司,自此他的青春与装备的发展紧密相连,中铁装备成立后,他也随着装备的脚步登攀与发展,十年之间,青春的激情与汗水挥洒,他也有了别样的人生。



与“中国中铁一号”的故事


2007年,“盾构机模拟实验平台”通过“国家863计划”专家评审组验收,中国的盾构事业从装备起航,刚参加工作的邓景川便是项目组的一名生产人员。


2008年,“国家863计划”研究成果——这台被命名为“中国中铁一号”的国产首台盾构机在天津顺利下线,用于地铁3号线的施工,这是中国第一台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盾构机,更是国产盾构首次用于“实战”,“中国中铁一号”盾构机需要下穿天津市著名景点瓷房子,如果在施工过程中稍有闪失,就会对瓷房子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这就需要在制造阶段严格把控质量。



此时,年轻的邓景川经过一年多的历练,已在该项目服务中担任液压流体负责人,厂区组装结束后辗转工地于井下担任技术指导。在现场督导生产组装,他一丝不苟的检查每一道焊缝是否饱满,是否符合要求,遇到含有沙眼、气孔的焊缝要求焊接工人现场返工;遇见干涉的情况现场处理,调整部件与管路,遇到不合理的情况,再与设计人员现场沟通解决方案,需要下发设计变更的坚决修改设计方案,有时候需要很多次试验才能找到合适的效果。作为首台国产盾构机,在此之前并无更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邓景川所在团队成员一起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寻找成功的路径。


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件,“中国中铁一号”上每一处都有邓景川所在团队成员的身影。作为冲在一线的排头兵,年仅20岁的邓景川每天往返于工地和井下,在每一个看似普通又繁琐的环节上,不厌其烦的反复确认和检查。当回忆起看着“中国中铁一号”顺利下穿多项历史文化建筑,最终破土而出、圆满的完成掘进使命的时候,他至今为之自豪,这不仅是他加入中铁装备的第一个项目,更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里程碑式的时刻。



年轻的“老”师傅


从”中国中铁一号”下线这一刻起,邓景川便深深爱上了盾构事业,并一直坚守在工程项目一线。


2014年,应用于郑州中州大道过街隧道项目的矩形盾构在郑州下线,这是中铁装备自主研发生产的首台矩形盾构机,年轻的邓景川是项目组流体液压负责人。因为是公司第一次生产此类盾构机,盾构机内部格局、结构和部件与常规机器差异极大,公司极度缺乏资料和经验。工期紧任务难,此台机器肩负中铁装备在异性盾构生产中的技术攻坚使命。“没有资料就自己上!”图纸不全,邓景川就和设计人员一起现场设计,在现场决定部件的位置和走向。人员经验不足,那就一步步向前推进,一点点焊接,一块块组装,最终在整个团队的摸索下,终于中铁装备首台矩形盾构机下线。



2016年,世界首台大断面马蹄形盾构机“蒙华号”在郑州下线,该台机器不仅是断面的变化,更是工法、技术上的革新,能超大程度增加空间利用率,较圆形界面减少20%-30%的开挖面积,是全球首创的隧道开挖模式。由于是此类盾构机在世界上属于首创,邓景川所在项目组再次遇到了比矩形盾构机生产更高难度的挑战。蒙华铁路工期任务紧张,“蒙华号”的生产又毫无先例可循,即便是项目组人员配备为集团公司当前最优的设计研发生产团队,也不足以满足设计和工期的需求。为此项目组人员三班倒,日夜坚守现场,人休班可以,可生产线不能停。作为液压负责人的邓景川担起重任,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和设计人员一起现场调整方案,改进措施。一个个不眠夜里的埋头苦干,一次次协调会上的思想碰撞,最终2016年10月29日,“蒙华号”顺利始发,中铁装备的成果又一次为世界所瞩目。



在这几年工作时间里,邓景川先后参与大大小小上百台机器的生产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年,邓景川30岁,人们笑称他是30岁的“老”师傅。记得2017年,再制造公司开始组织生产工作,“中铁447号”和“中铁449号”在公司北辰厂区进场施工,邓景川提出申请正式从盾构公司调入再制造公司,来到天津工作,这位年轻的“老”师傅又开始带领更多热爱盾构事业的新力量开展生产工作。



“中铁447号”和“中铁449号”的生产所在的北辰厂房是租用的厂房,存在面积小、施工条件限制等多方制约,现场生产频繁受阻。作为液压专业负责人的邓景川只能不断进行协调沟通,在这样的环境下顺利完成了组装,确保了两台盾构新机的下线。其中,“中铁447号”所适用区间也成为全线首个实现双线贯通的盾构区间,获得了业主的肯定。



2018年,适用于青岛地铁八号线“中铁R124号”(原S888号)井下维保期间,邓景川和徒弟四人在井下连续工作3天3夜。盛夏时节的青岛地面上刮着台风,井下闷热潮湿,脚下的积水已经没过脚踝,可即便条件如此也没有阻碍大家完成工作的决心。困了就靠着墙壁睡一下,爬起来就继续工作,压抑的环境里汗水和泥水夹杂,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全体团队人员共同努力,“中铁R124号”终于顺利向前推进。



2018年11月,“中铁710号”开始组织生产,担任项目负责人的邓景川接手了这台机器的生产任务。“中铁710号”是从新加坡回来的机器,改造后使用到福州地铁。由于在新加坡进行拆除时当地政府要求必须由外方员工进行拆机,外方员工并没有在拆机时进行有效保护而进行暴力拆机,导致许多本可以继续使用的元器件受损。业主单位不愿意新制,修复这些元器件又需要大量时间,又因为机器从国外回来,在海关验收近一个月的时间,严重制约了工期,全体人员只能加班加点进行施工。由于机器拖车泥土较多不能进厂,只能在室外硬化场地上施工,加上与另一台正在施工的机器工期撞车,邓景川的团队只能加开夜班。人员少、工期紧、任务重,天公还不作美。东疆地处海边,风大寒冷,夜晚更甚,晚间最低温度低至零下12摄氏度,工人们在场地上只能披着棉被干活,即便如此蹲在地上一会腿就冻僵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邓景川依旧日夜在场地坚守,整整23天。



 “技能与精神”薪火相传


邓景川说,自己每天平均工作时间是13-14小时,从到公司第一天起到现在,邓景川没休息过一天。在问到在这样条件下工作是什么支持他一直坚持,邓景川说可能还是不放心吧。邓景川说道,来再制造公司之后自己带的第一批徒弟基本已经可以独立负责一个模块,而现在项目上的人依旧还主要是新人。“初创的公司都是这样”,邓景川说,“刚加入装备时也是这样的,现在我要是休息了,就没有老师傅了,盾构生产过程决不能给未来工地施工留下隐患。”


邓景川一直有这样的觉悟,在厂里施工时机器的质量与未来工地井下施工是否顺畅密切相关,如果稍有差别,则会留下巨大隐患。如果未来在井下盾构机盾前出现问题,人必须带压进仓进行修复,即便是更换一个螺丝,哪怕只用5分钟,可仓内的压力对于人体是几十甚至几百吨的压力,对于人体伤害巨大,所以工厂生产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对未来的工人负责。”邓景川一直是这么教育徒弟的,也是如此要求自己的。


邓景川不断发挥着“老”师傅作用,对于一批批和自己刚入职时一样年纪的员工,邓景川将自己十余年的积累倾囊相授,从工作到生活,事无巨细的关心着身边的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精益求精,这是邓景川一直坚守的品格,也是他给这些新人的要求,无论你在做什么,都要不忘肩上的责任。



在“中铁447号”生产过程中,作为再制造公司自主生产的首台盾构机,设计人员、生产人员、外协队伍都是新人,经验不足,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就在这种条件下,邓景川担负起“老”师傅的重任,率先冲在最前面,从早到晚坚守现场,手把手教徒弟工作,这个位置要放什么,那个位置要这么布置,一笔一划地画出各个部件的位置和形状指导人员进行工作。


此外,更让他铭记在心的是2014年习总书记视察中铁装备,总书记和他握手时的神情容貌,书记告诫每一个人的话及“三个转变”的要求和当时的场景不间断的浮现他心间。他对自己严要求,对团队严要求,因为他知道,我们在做的是一项事业,是一项大国重器从无到有的创造事业。在这项事业里,新员工是盾构行业未来的希望,所以每一个员工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绝不可以放松,绝对不能对自己的岗位有所懈怠。



十年,是一个人最珍贵的青春,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历程。在邓景川的青春里,每一项成果都和装备息息相关。成长的十年也是收获的十年,他多次被公司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在自己青春里记载了装备的十年盾构历程。